巴瑶族(Bajau)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,生活在菲律宾、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海域。
多数人潜海捕鱼为生,常被称为“海上吉普赛人”,被认为是最后一支海洋游牧民族。
这里的孩子从4岁起就开始撑起小船在海里捕捞鱼类、章鱼和龙虾等。
他们几乎都居住在海里桩柱上的小木屋内,并用海鲜同周围岛民交换生活必需品。
巴瑶族已经断绝了与内地的联系,完全依靠海洋生存。
“巴瑶”(Bajau)在印尼语里是“海上之民”的意思,这个古老的海洋游牧民族常被比喻为“海上的吉普赛人”。
相传很久以前,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公主,在一次洪灾中被冲走,她的父亲沉浸在丧女的悲痛之中,便派遣部下出海寻找,并下令他们找到公主后才能返回。
后来,这些奉命寻找公主的人,因无法找到公主只能留在海边,这些人就成了巴瑶族的祖先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代又一代的巴瑶人已渐渐适应了海洋环境。
巴瑶人每天清晨,就早早起床,开始一天的“航海”和捕鱼,孩子们则在小船周围的海里潜水游玩。
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,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,寻找珍珠以及海参。海参不仅是巴瑶族的美食,也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巴瑶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。
潜水时,他们都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手工雕刻的木质护目镜,手持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。
巴瑶族人生活的地方是东南亚广大的珊瑚三角区。
那里面积广阔,跨越东南亚6个国家,是地球上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,分布着全球约76%的珊瑚和岩礁鱼类,还包括蓝鲸、儒艮、侏儒海马等诸多海洋珍稀动物。
夜幕降临,巴瑶人会把船只停靠在小岛附近的红树林里,有时候有五六艘,有时候整个巴瑶部落都汇集起来,会有四五十艘船。
他们在船尾生火,或炙烤海贝,或煮炖海鲜,对于他们而言,与大自然亲近是不可或缺的。
有时候,还会有部落首领出来讲话或唱歌。
以前用传统渔具捕鱼的巴瑶人,为了提高捕捉鱼虾的数量和成功率,后来开始尝试自制土火药,在海里引爆用以捕鱼。
另外,他们还学来了用氰化物延长鱼类存活时间的方法,用以满足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海鲜餐厅对活鱼不断加大的需求量。
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研究分析,如今该行业的产值每年高达8亿美元。
长期的海洋潜水作业 让部分渔民患上了减压病。
同时,由于巴瑶族的活动范围位于国家之间的边境地带,过去的几十年里,在海上漂泊的巴瑶族人总是和那些有着确定边界的国家产生冲突。
为避免争端以及对海域资源的保护,一些周边国家政府强制让巴瑶人上岸定居。
在Torosiaje地区,印尼政府不断施压,让巴瑶族人在靠近岸边的浅水区盖吊脚楼,甚至让他们直接上岸,生活在村庄里。这导致生活在“lepa-lepa”传统小船上的巴瑶族人越来越少。
巴瑶族人是自由潜泳的高手,能潜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鱼,寻找珍珠以及海参。
海参不仅是巴瑶族的美食,也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巴瑶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。
潜水时,他们都会佩戴镶着玻璃镜片手工雕刻的木质护目镜,手持利用船上废旧材料改制的渔叉。
由于潜水是每日必须的活动,巴瑶人在幼年时就会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。
“你的耳朵和鼻子会流血,由于晕眩,必须卧躺一周。”Torosiaje地区的巴瑶族人伊姆朗·拉哈桑告诉摩根,“从此,潜水时痛苦就不会再与你相伴。”
然而正因为如此,有许多巴瑶族到了老年,听力都不太好。